记者今天(12月17日)从南京邮电大学获悉,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决赛中,该校四支参赛队伍斩获四项国家级二等奖,获奖数量创近10年新高。
“打造驶向未来的智能车”是他们的愿景和理想。通过参加智能车竞赛,南邮学子提升了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基本工程实践能力,激发出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,创新实践能力赢得了来自全国车企行业的关注。
多位专家紧盯智能车“孕育”全过程
由于参加竞赛的同学大多是大一、大二的学生,刚开始做科研,可能存在过渡纠结小问题而忽视重大进展的情况。指导老师们坚持问题导向原则,定期组织学生汇报进度,开展研讨会,实时传授注意事项以及竞赛经验,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。
bat365官网登录入口、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官网测控系的鲍峤老师坚持着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,他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,亲自动手解决问题,磨砺坚毅笃行的品格。他督促学生制定一系列的计划纲要,帮助学生把握好各个关键的计划节点。
同样来自测控系的江兵老师提到,备赛过程是学生与老师相互研究和讨论的过程,是互相成就的过程,是不断淘汰和选优的过程,学生承受着源源不断的压力,反复试错以寻求解法。
为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情绪,智能科学系的刘烨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:“淡化比赛结果的重要性,抛弃不必要的功利心,努力三分钟也会有三分钟的收获,拼搏就会迎来成功。”这些心理辅导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,形成了良好的精神面貌,团队成员们自信而淡然的心态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学子们取得突破性成就背后是来自学校的鼎力支持。在一场比赛中,选手们临时接到通知,要求模拟场地必须摆放锥桶,在联系指导老师和学院副院长王强后,学院第一时间积极联系相关部门,在截止时间前拿到了全部所需器材,圆满地完成比赛。
拿出勇气放手一搏
智能车本身是极具展现力的,需要将极强的实践能力与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有机结合,这就要求参赛者们明确目标,脚踏实地,一步步去了解关于竞赛规则、设计调试结构和电路、设计软件框架和算法以及调整参数等电子产品生产常见流程。正如石敏老师所说:“智能车涉及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,单凭一位同学不可能掌握全部,需要博采众长,在专业知识方面形成互补协作并加以磨合。”
智能车竞赛小组的各成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上深入研究,最终共同制作出一辆车子,在此过程中,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在参赛成员心中,智能车早已不仅仅是比赛内容,更是信仰与执念,因此尽管充满挑战,心中也有放手一搏的勇气。
朱淳溪同学回顾备赛历程时说:“智能车所使用的控制环境是大家完全不熟悉的,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,这是一段非常痛苦的过程,所幸队友们各有所长,减轻了很多负担。”
刘乐同学想起备战期间接连烧坏好几个车辆系统,不得不一次次重装系统,查看代码,通宵调试,是队友们的互相鼓励和老师的关怀指导支撑着自己走完赛程。
詹健同学在实验室、教学楼、食堂三点一线过了整整一个暑假……
关关难过 关关都稳过
关关虽难过,但关关都稳过。在备战智能车竞赛的过程中,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会面临很多突发情况与不确定性因素。
江兵老师说:“在遇到硬件调试的突发性问题时,同学们往往毫无头绪,盲目打转找不到根源,会让人感到很崩溃。所幸大家都没有选择放弃,一路坚持下来,不断沟通与调试,最终攻克了难关。”
有小组一开始采用的是传统控制算法,但稳定性较差,晃动明显,在还有几天就要参赛的关键节点,在老师的技术加持和鼓励下,他们决定拼一把,推翻原有算法和参数设置,采用全新的控制算法。经过调试,设备的稳定性果然大大提高,小组才能一路从省赛打进国赛。
还有小组的智能车需要通过技术识别画像中的人物是否佩戴了眼镜,由于小车相机分辨率不高,无法直接识别。小组陷入技术困局,转换思路后,局势瞬间明朗:相机可以识别画像,通过人物动作判断是否佩戴眼镜,最终达成目的。
(来源: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/姜坚 通讯员/赵睿 田文飞 编辑/高若婷)